<<返回首页

回忆纪念

张平院士: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发布时间:2023-11-02  |  【      】

杨乐先生是我国数学界的一位领袖,他对中国数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非常重大的贡献。他的离世是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数学院)的巨大损失,也是中国数学界的巨大损失。我们万分悲痛!

早在1978年,数学院的前辈数学家陈景润、杨乐、张广厚等人就已是家喻户晓的科学明星,我和很多人都是受了杨先生等老一辈数学家的精神鼓舞和感召才投身到国家的数学事业中的。

我第一次见到杨先生是1997年。那时,我刚从南京大学毕业,来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数学所)做博士后,参加了肖玲先生在晨兴数学中心举办的第一期偏微分方程研讨班。当时,我正处于科研的迷茫期,一直未能确定研究目标,所以想去美国再读一个博士学位。我的博士后合作老师张同先生把此事汇报给了时任晨兴数学中心副主任的杨乐先生。杨先生说:“张平基础不错,应该立足于国内发展,也能成才!”之后,杨先生亲自帮我联系了美国纽约大学柯朗研究所的林芳华教授,让我做了一学期的访问学者,晨兴数学中心为我提供了路费资助。在柯朗研究所,我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在教科书中经常出现的大师,如:P. Lax、L. Nirenburg等,令我开阔了视野,找到了兴趣方向,也开启了与林芳华教授长达20年的合作研究。2004年,我收到柯朗研究所年薪10万美元的邀请。我去向杨先生汇报,杨先生给我的建议是:可以去,但是一年后必须回来。正是在杨先生的引导下,2007年回国后,我便在数学所工作至今。今天回想起来,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我要感谢杨先生!

杨先生是一位战略科学家。1998年他受命担任数学院首任院长,带领大家克服重重困难,使数学院各项工作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为数学院今天的卓越发展打下了重要而坚实的基础。在担任中国数学会秘书长期间,他配合理事长吴文俊先生,为中国数学会加入国际数学联盟作出了重要贡献。2002年中国成功举办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也离不开杨先生的奔走、筹划和组织领导。他对中国数学界的影响和贡献远远超过了他的研究工作本身。

这些年,杨先生非常关心数学院的发展,也一直在思考中国数学的发展。2017年,我就任数学所所长,经常去向杨先生请教、汇报。杨先生给我谈过他的设想,他甚至提到了数学所到2030年时应该是什么样子,2035年应该发展成什么样子,谈得非常具体。他的心中早已绘制了一幅数学院乃至中国数学的发展蓝图。

杨先生非常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关爱年轻人的成长,提携后辈、甘为人梯。2017年起,我在数学所组织举办了华罗庚青年论坛,邀请海内外优秀的年轻数学人才作系列演讲。年近80岁的杨先生几乎参加了所有的综合报告活动,他的敬业精神实在令我们感动。

杨先生一直鼓励年轻人要认真做研究。我就任数学所所长后,工作更忙了,担子更重了。每次去见杨先生,他都会关切地问我,最近有多少时间用在科研上?有多少时间用在管理上?“要保证自己的科研时间呀!”杨先生常对我这样说。这些年,他每次约谈年轻人,都会叫我坐在旁边听。教我怎么做管理者,怎样当领导与同事交谈。我现在很多工作上的做法都是那个时期跟杨先生学习来的。

杨先生平时话不多,生活简单,不愿意麻烦我们。他习惯每天吃一点儿坚果,在疫情期间我买给他,他总是要把钱给我。就连杨先生过生日,我们这些晚辈请他吃饭,他也还是坚持把钱退还给大家。他总是说:“你们不要给我任何东西!”杨先生这些言行深深影响着我,也为数学院的后来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杨先生是熊庆来先生的研究生,因此杨先生常说,他这辈子最骄傲的事情是两名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和陈省身,称呼他为师弟。我想杨先生也是时刻用这个标准来提醒自己、要求自己。他经常告诫我们:“要把全部精力放在数学研究上、把目标瞄准到世界重大数学难题上。”而今,言犹在耳,却天人永别!

2004年,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在香港举行,杨先生获得ICCM陈省身奖。在颁奖典礼上,杨先生说:“ 奖字拆开,就是将大,我今年65岁了,到了我这个年纪,除了年纪将大,没什么可将大。”今天,我想说,杨先生,您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将被发扬光大!我们将继续您未竟的事业,让中国数学事业更进一步!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