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生平传记

  

杨乐院士生平简介

 

杨乐,19391110日生于江苏南通。他从初中二年级起就迷上了数学,决心一生从事数学研究,并立志:要让以中国人命名的定理出现在未来的数学书上。

1956年,杨乐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62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同年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成为著名数学家熊庆来的研究生。在熊庆来的悉心指导下,杨乐迅速走向函数论研究的前沿。读研究生不到三个月,他就写出了论文《亚纯函数及函数组合的重值》,并发表在《数学学报》上。在研究生期间,他展现了非凡的研究才能。他与张广厚合作在亚纯函数正规族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中国科学》上发表了两篇研究论文。由于当时我国数学界与外界没有什么交流,直到文革后才从著名函数论专家居垒欣(Drasin)发表在Acta Math的文章中知道,他们的结果解决了海曼(Hayman)的一个重要猜想。“文革”期间,科研工作受到严重的干扰和破坏。杨乐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依然坚持研究,拼搏奋斗十年,终于在70年代中期,与张广厚合作,在函数值分布论领域做出了令国内外数学界瞩目的成就。1975年,他们两人合作,以法文在《中国科学》上发表论文《关于亚纯函数的亏值个数与波莱尔方向的数目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杨-张定理”。该定理第一次揭示了值分布理论中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互不相关的两个基本概念——“亏值”与“奇异方向”(波莱尔方向)之间存在着明确的、紧密的联系,并对这种联系给出了定量的表述。这是一项突破性的成果,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关注。除此之外,他们用构造性方法完整地解决了亚纯函数奇异方向的分布规律问题,即给出了具有指定波莱尔方向的亚纯函数的构造。

1976 年,美国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代表团访华听取了杨乐、张广厚的学术报告后,包括美国科学院副院长S.麦克莱恩(Maclane)在内的代表团成员一致认为杨-张定理是国际上该领域的最佳成果之一。在正式出版的书面报告中完整地引述了该定理,说他们的工作“既新颖又深刻”,与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一起是纯粹数学方面“第一流的工作”,并特别强调“考虑到这些工作是在与外界隔绝的情况下作出的,就更加令人感动了。”

     1977225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了《杨乐、张广厚研究函数论取得进展》的报道,杨乐、张广厚的名字一时家喻户晓,成为无数青少年竞相学习的榜样。这方面的宣传报道与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一起,成为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宣传代表,成为中国科技事业改革开放的一个历史音符。

    1977年,由于学术上的突出贡献,杨乐被破格提升为副研究员。1979年晋升为研究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学部委员(院士)。

    荣誉接踵而至,但杨乐却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加倍努力在值分布理论领域进一步深耕。杨乐对于一般的亚纯函数引进、研究了亏函数,并从建立亏函数的总展布关系入手,得到了理想的结果。杨乐对于全纯函数与亚纯函数的正规族理论后来也有很大贡献。他在一系列论文中建立了许多新的“正规定则”(寻求正规定则是正规族理论的主要课题),特别是建立了以有无不动点为条件的正规定则,从而发现了亚纯函数两个基本概念——正规族与不动点之间的深刻联系。杨乐与海曼(Hayman)合作研究了“角域内全纯函数的增长性与取值之间的关系”,解决了半个世纪悬而未决的“李特伍德猜想”;杨乐对于亚纯函数导数总亏量给出了当时国际上的最佳估计。这些系统的研究成果形成了杨乐对复分析的杰出贡献。他的专著《值分布论及其新研究》总结了当时国内外值分布论研究的最新进展与成果,大多数内容首次被写入书中,该书已成为该领域的权威性文献,至今仍被国内外同行大量引用。

    杨乐与张广厚合作完成的研究,继承发扬了我国老一辈数学家的优良传统,融汇了传统的法国函数论学派的经典成果,又吸收了美、英等国现代函数论研究的一些优点,创造性地提出和解决了一系列新问题,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研究特色。他们的工作,在国内外数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国内老一辈数学家熊庆来、华罗庚、苏步青、吴文俊、庄圻泰等对杨乐、张广厚的工作都曾给予高度评价。19803月,美国普渡大学为欢迎杨乐、张广厚访美举行了一次国际函数论会议。著名函数论专家居垒欣与魏茨曼(Weitsman)在给美国科学基金会的报告中写道:“杨乐、张广厚在北京领导着一个成果丰硕、欣欣向荣的学派”。杨乐先后应邀赴美、苏、联邦德国、英、日、瑞士、瑞典、芬兰,新西兰等国60余所著名大学讲学,并多次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受到热烈欢迎和高度赞扬。例如,他和张广厚1978 年出席苏黎世国际复分析会议并作学术报告时,受到包括值分布论奠基人奈望林纳(R.Nevanlinna)教授在内许多权威学者的高度评价。在有100多位高水平学者参加的1987年伦敦国际函数论会议上,杨乐被推举担任了第一次大会的主席。杨乐的学术论文与专著为国内外学者广泛引用,美,苏,英、德、日不少学者发展其方法,推广其定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苏联大百科全书复分析卷中就引用了杨乐的九篇论文并完整地叙述了他的七项研究成果。这在苏联学者撰写的百科全书中是比较罕见的。

    改革开放之初,杨乐和张广厚的研究工作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1978)、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82)。之后,杨乐还获得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华罗庚数学奖、陈嘉庚数理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ICCM陈省身奖、ICCM数学贡献奖等。

    杨乐不仅在科学研究上有卓越的成果,而且在科学研究的组织工作及社会活动方面也显示出卓越的才能。他长期身居中国数学界的领导地位,1982年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副所长,1987-1995年任所长;1998-2002出任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首任院长;1983-1987任中国数学会秘书长,1992年出任中国数学会理事长,曾担任《数学学报》主编、《中国科学 数学》主编、担任Results in Mathematics, Asian Journal of Mathematics等杂志编委。在他的努力下,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成为我国首批能接待访问学者的面向国际的开放型研究机构。担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期间,杨乐注意坚持以基础数学为主,兼顾其他学科的办所方向,关心人才培养,促进学术交流,使开放所的工作沿着健康的轨道稳步前进,并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成果。

1998-2002年,在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中,中国科学院四个数学类的研究所被整合为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当时已年近花甲并退居二线的杨乐再度受命出山。作为首任院长,杨乐带领首届领导班子,团结全院职工,克服重重困难,使研究院各项工作很快走上正轨并健康发展,领跑了全国的知识创新工程。今天,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生机蓬勃、追求卓越的数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这一切,都离不开首任院长杨乐的奠基性工作。1996年,中国科学院与香港晨兴集团合作,共同创建了中国科学院晨兴数学中心。杨乐与国际著名数学家丘成桐受聘共同主持中心工作。他们密切合作,将晨兴数学中心打造成为了享有国际声誉的国际数学研究交流中心。

    杨乐担任中国数学会秘书长期间,为中国数学会加入国际数学联盟做出了重要贡献。1994年,杨乐出席在瑞士卢塞恩举行的国际数学联盟成员国代表会议,并做了中国数学的发展与办会有利条件的精彩发言,为成功申办国际数学家大会打下了基础。杨乐在担任数学会理事长期间,组建了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的申办小组和筹备小组,并亲自撰写报告,请求政府支持在北京举办国际数学家大会,得到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同志的大力支持,解决了会议经费等问题。杨乐也是出席德累斯顿国际数学联盟成员国代表大会的中国数学会代表团成员。杨乐提出学会领导任期与年轻化的具体建议,获得广泛认同,这一条目写入了中国数学会会章,沿用至今。

    1979-1990年,杨乐任全国青年联合会副主席。他还先后担任第六至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协常委与荣誉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数学评议组成员、全国自然科学基金会数学评议组成员,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委员与自然科学奖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主席团委员,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常委与副主任等。在这些社会活动中,杨乐为提高我国数学的社会地位和国际地位,加强与各国数学家和青年的友好往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杨乐是青年人学习的榜样,同时也是青年人的良师益友。他为青年数学人才的培养倾注了大量心血。他谆谆教导青年学子要有远大的理想与抱负,要对专业领域有浓厚兴趣,掌握真正的本领,长期努力,成为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为祖国科学发展做出贡献。他希望研究生不要急于进入专门领域,而是要打下较广博的基础。他要求研究生与博士后切勿追求论文数量,不要仅仅作一些推广与枝节上的改进,而是选择意义重大的课题,从关键处与实质上取得突破。他经常对青年学者讲的两句话是“大胆探索,不要怕失败”“潜心做大问题”。

    杨乐虽然是蜚声海内外的数学家,但他从不居功自傲,而是为人平和,重情重义。在同事张广厚弥留之际,他曾经整夜守护在病床旁;当他听说一位刚从国外回来的科研人员病重却住不进病房时,毫不犹豫亲自出马到医院去交涉,直到工作人员答应马上解决才罢休;为了数学院办公楼的电梯顺利安装,他直奔生产厂家亮明身份为单位争取最合理的价格,这一桩桩逸事无不折射出一位杰出数学家的人格魅力。

    杨乐是中国数学界的一个领袖,是一个时代的楷模。他的一生,是为科学拼搏攀登、为中国数学事业躹躬尽瘁的一生。

    杨乐院士的逝世,是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的巨大损失,也是中国数学界的巨大损失。

    杨乐院士永垂不朽!

 

 

 

 

扫描二维码,进入杨乐院士纪念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