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冯康先生

冯康先生的传承(杜强)

  冯康先生作为中国计算数学大师的生平故事和学术成就已家喻户晓,收到计算数学所约稿纪念冯先生百年诞辰,心中唏嘘自己和他本人仅有一面之缘,同时深感他对我的学术生涯的巨大帮助和影响。这个寻常的故事里体现着冯先生那常被大家怀念的非凡之处。 

一面之缘和十分遗憾

  比起不少更年轻些的计算数学同行,我还是幸运地见到过冯先生,20世纪80年代初在大学就读不久就亲耳聆听过冯先生的讲话。那一次能得到这一宝贵的机会,是赶上了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的石钟慈老师陪同冯先生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学生们的见面会。可惜当时所学太少,听说冯先生是计算数学的大师,也不懂得何为计算数学。入大学前,做过计算研究的二叔送给我一个精美的对数尺,好像那就是我心目中除了算盘外最厉害的计算工具了。1983年考取了陈省身项目到美国留学,同届考取的有读计算数学专业的学长,但我那时对计算数学所知依然很少,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喜欢的是微分几何理论,从没学过任何计算方法,甚至连计算机是什么样都不知道。系里很宽容,为了给顺利毕业开绿灯,把算法语言课也免了。之后被推荐到以计算出名的卡内基梅隆大学读博,看到教学楼里的计算机室和常在外面“溜达”的“机器人”,才发现计算这个神奇的世界,而不幸的是自己是个彻底的计算机盲,更不了解当时中国计算数学的状况。曾有疑问是否避己之短去学只用搞理论证明的专业,但学习计算也挺符合时代。过了两年拿了硕士学位回京探亲,想顺便了解国内情况。二叔带我到了周毓麟先生家求教,才得知国内计算数学有支很好的队伍,也亟待进一步发展壮大。但之后留在外面工作了不少年,一直等到1992年我才能第一次在毕业后回国交流,受邀到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所参加海内外青年应用数学研讨会,那是我出国前曾经学习过的地方,印象中会上有很多高水平报告,如马志明老师讲了他的重要工作,但整个研讨会涉及计算的很少,我能听懂的不多。好在报告之余结识了林群先生,炎热的夏天在他办公室和周爱辉、严宁宁等一边吃冰凉的西瓜,一边相谈甚欢。那次会上还认识了陈志明,当时就想如果有计算专业的交流就更好了。恰如所愿,1993年再次回国参加计算数学所组办的海内外计算数学青年学者研讨会,心中抱了很大期望,那年夏天在香山脚下举办的会议是个许多年后仍十分让人怀念的活动。除了一些在海外就已结识的学长,那次会上还结识了新的同行和朋友,如后来共事多年的张林波、张平文等。参会的朋友都听说冯先生对香山会议特别重视,亲自过问会议手册。不料在招待所报到刚刚入住后却听到了冯康先生去世的噩耗。记得晚上袁亚湘、舒其望、齐远伟、邓越凡几位还有我都去了汪道柳的房间里,大家追忆冯先生的学问和故事,又讨论起为设立冯康奖发起捐款的倡议,后来在会上倡议受到了热烈回应。回去后我也认真填写了捐赠的支票寄给所里。那次难忘的盛会留下了很大遗憾,盼望已久再次认真聆听冯先生指教的愿望终究未能实现。但也正是经过那次冯先生十分关照的会议,我开始与中国计算数学结缘,这给我之后的学术发展留下深刻烙印。 

 影响长存和后继有人

  冯先生去世后,我对他的一生知道得越来越多,冯先生通过他的学术工作和受他传承的计算数学队伍,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也常常影响着我。1995年我辞去了外面的终身教职到香港等待回归到来,和内地的学术交流也逐渐增多。1998年从香港科技大学回计算数学所参与 973项目申请,队伍的主力很多参与过冯先生生前组织的攀登计划项目。其中融聚了国内科学计算的许多顶尖人物,项目承上启下也为优秀的年轻一代提供了大显身手的机遇。大家的贡献和共同努力让大规模科学计算研究项目五年后成功结题,并获科技部优秀团队奖励。我自愧当时年轻经验不足,也难以长期承受巨大压力,只参加了一期973项目。但那期项目的辛苦给了我很大的锻炼和学习机会,我有幸成为从冯先生那里传承下来的队伍的一员,并与科学计算同行们结下了深厚友谊。项目立项的成功更是靠冯先生当年获国家奖励的研究成果作为基石,冯先生的成就和影响提升了科学计算队伍在国内科技界的地位,他虽已故去,可冥冥之中他的护佑仍持续不停,让我们感受深刻。他独创求新的思想为我们所敬仰,他在古稀之年对科研仍孜孜不倦是后人的榜样,他对队伍里年轻人的指点提携为学科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最重要保障。  

  随着计算能力的不断进步,应用和计算数学学科如虎添翼。传统的方向的和新兴的应用都给科学计算学科发展持续注入动力。十五年前我在973结题汇报的基础上发表了《信息与智能化的科学计算》的文章。今年回计算数学所作报告又重谈此题,以应用与交叉为驱动,创新理论与算法,利用最先进的计算工具,挖掘信息和增强智能,从而发现规律和学习知识并体现价值,应用和计算数学的道路会越走越宽。就像有一次参加第二期973实施动员大会发言时用的四句话:师长推后生,交叉蔚成风,人和应天时,计算入大乘。我们的学生、博士后都在不断超越老师,青年一代正在涌现更多的优秀人才。这都非常可喜,也可以告慰冯先生。冯先生作为大师的特殊之处不仅是他个人的科研成就,更是他带出来的队伍后继有人,他关注的学科前程光明。我们纪念和感谢冯先生和其他为中国计算数学、科学计算作出极大贡献的前辈们,也祝愿青年人能获得更多机会,在更大更高的平台上把冯先生从事过的事业不断推动向前。

本文原载于《冯康先生纪念文集》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