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这里是人才成长的沃土
来源:中国科学报(2018-12-25 第1版 要闻);2018年12月25日;■本报见习记者 韩扬眉 记者 沈春蕾
在今年6月份公布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初评通过名单中,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数学院)研究员孙斌勇的“典型群表示论”项目被评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典型群表示论是当代数学最核心的内容之一,广泛应用于数学和理论物理的各个分支中。上次该领域的获奖者是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于1956年获得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时隔62年,继华罗庚之后,中国数学家在典型群方面的成果再一次引起了国际瞩目。孙斌勇的工作被国际同行称作“孙的突破”“该领域的基本定理之一”“已成为众多国际数学家工作不可替代的基础”。
孙斌勇刚过不惑之年,在数学院,像他一样作出具有国际影响力重大成果的中青年数学家共有数十人之多。
12月,数学院迎来了她20岁生日。20年来,数学院立足数学与系统科学两大领域,面向国际学科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组建以优秀青年科研人员为骨干的研究团队,针对重大数学前沿问题进行攻关,作出了原创性、突破性和关键性的重大理论与应用成果,也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杰出人才。
大师从这里走出
时间回溯到上世纪50年代,数学研究所在筹备成立之初,就把人才培养放在了首要位置。当时在全国范围内以及海外华裔学者中广揽人才,选拔优秀青年学子到数学研究所做研究实习员。
为出成果出人才,数学所早期还组建研究团队、开设讨论班。开设的线性代数与群论、微分方程、数论等讨论班,由华罗庚亲自指导。
先后以研究实习员或助理研究员身份参加讨论班的王元、潘承洞、陈景润在哥德巴赫猜想方面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果;冯康独立于西方创立了有限元方法,首创辛几何计算方法并获得199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吴文俊在数学机械化方面作出了开创性成果,获得了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杨乐和张广厚首次找到了函数值分布理论中亏值和奇异方向之间的深刻联系,该成果被称为“杨张理论”……
从大师时代留下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数学院每天都有高质量的讨论班,不定期会有国内外高水平专家主讲的学术论坛,带动青年学者和学术发展,无数灵感在讨论中闪现迸发。
如今,讨论在数学院更是不受时间空间所限。即使在深夜,数学院办公楼和实验室里仍灯火通明,回荡着导师与学生讨论问题的声音;在数学院的大楼,无论是走廊,还是科研人员办公室都有至少一块黑板,这为学生和研究人员随时随地交流提供了更多的公共空间。
20年来,数学院创造辉煌历史的同时,也形成了优秀而深厚的学术传统。这里,是数学爱好者心向往之的地方。
不拘一格降人才
中科院院士王元告诉《中国科学报》:“中国在数学领域做了很多事情,数学研究不会一下子有很多成果,要慢慢来,我对中国数学的发展非常有信心。”
数学院新生代的数学家们没有辜负他的期望。
1998年12月,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系统科学研究所、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四所整合成立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科研、人才优势更为集中,数学院开启了“组团作战”,攻坚克难的新局面。
孙斌勇所在的“算数代数几何卓越创新国际团队”围绕朗兰兹纲领、同余数猜想、BSD猜想和黎曼猜想等数学“未解之谜”,会聚了该领域的杰出中青年人才,他们平均年龄38岁,是国际上同领域最强的青年研究组之一。
自2005年进入中科院数学所工作以来,孙斌勇致力于典型群无穷维表示论中重大问题的研究,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尤其突出的是,在21世纪最重大的数学难题之一朗兰兹纲领研究方面,他和合作者解决了典型群重数一猜想,以及典型群Theta对应理论中三个最基本问题:重数保守猜想、守恒律猜想和对偶猜想,这些成果为相关L函数理论奠定了基础。2017年,他又以自己博士论文里的结果为基础,证明了上个世纪70年代著名学者提出的L-函数非零假设。
“数学院有着浓厚的学术氛围,选拔人才很有魄力。”孙斌勇现已是朗兰兹纲领方面的学术带头人,而他加入数学院时却只有一篇博士毕业论文,且尚未发表。他的学术潜力得到了张寿武、徐晓平等多位数学家的认可。他回忆,“时任数学所所长周向宇院士只与我见面聊了聊,也没有很正式的面试”。
数学院充分发挥国内外顶级数学家引荐青年人才的作用,不看论文、不看帽子,只看学术潜力。团队中郑维喆、田一超、申旭、万昕、付保华等大部分青年学者都是通过这种方式被引入数学院,他们在各领域都取得了为国际同行所认可的重要成果。
心无旁骛为科研
数学科学研究需要大量的前期知识积累,需要科研人员全身心地投入。记者在采访中获悉,数学院能做的就是创造“不干扰”的环境,给科研工作充足稳定的支持,给人才成长足够的自由,以此来吸引人、留住人。
研究员田野是该团队的核心成员之一。2012年,田野在已有千余年历史的同余数问题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并首次给出了美国克雷数学研究所公布的千禧年七大数学难题之一“BSD猜想”的答案线索,这项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上。该领域著名学者、剑桥大学约翰·科茨教授在《美国科学院院报》上专门撰文评论:“他的研究是这个古老问题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事实上,这是田野蛰伏数年才取得的成果。2006年,他引进回国,将近5年时间,他都没有获得满意的结果。“那段时间非常低落”,田野坦言,他选择的方向与之前有较大跨度,但数学院没有任何限制。“只要是好的问题、深刻的问题,数学院都会给予最大的鼓励和支持。”
2010年,研究还未取得重要进展。中科院院士、数学家杨乐申请了专项科研经费,支持田野继续作研究,这才有了2年后震动国际数学界的重大成果。
数学院有关负责人表示,一直以来,对于开拓性的研究或新思想、独树一帜的研究,数学院会给予特别支持。
同是这一团队的付保华在2008年回到北京之前,是CNRS(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研究员。他在代数几何领域,尤其是在全纯辛几何的研究以及一般Fano簇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很早就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学者科学基金。
数学院在朗兰兹纲领和同余数问题的研究工作被列入中科院“十二五”25项代表性重大科技成果之中。
以田野、孙斌勇和付保华等为学术带头人的“算数代数几何卓越创新国际团队”现在已是国际上很有影响的一个团队,已经有能力吸引大量的国际优秀青年学者来从事博士后研究和资深学者开展合作研究。
(更多报道详见第5版)
《中国科学报》 (2018-12-25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