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刘源张先生做秘书的日子

2018-11-16 文章来源:

  给刘源张先生做秘书的日子 

  综合处 魏蕾 

  先生,达者为先,师者之意!中科院数学院的前辈同事们还一直保留着对年长且德高望重的老院士尊称为“先生”的传统。似乎老师、教授、研究员、院士……等诸多称谓,终不及“先生”二字来的亲切而大气,可以平视亦可以仰望。我是在2012年开始担任刘源张先生秘书工作的,有幸在先生身边工作,聆听先生教诲,见证了先生人生最后的时光。 

  笑意人生。 

  先生1942年从青岛去日本,番邦求学十五载,1956年受钱学森先生之邀归国加入新中国的建设。期间在日本被宪兵队当特务逮捕坐牢,在美国被移民局传讯怀疑是共产党员,“文革”时又被冠以莫须有的日美特务罪名在秦城监狱关押八年零八个月。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后方毅副院长批示刘源张同志应予以表扬,胡凡夫书记亲自谈话给予平反;1979年从邓颖超手中接过“全国劳动模范”奖状;1995年当选国际质量科学院院士;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作为中国全面质量管理领域的开创者和奠基人,被誉为中国质量管理之父。命运跌宕沉浮,人生大喜大悲,可谓时代传奇!但是他历尽劫波不改初心,面对多舛的命运,没有戚戚痛楚,拒绝哀声怨气,而是以更大的科学激情投入质量管理的研究与实践,并且在60岁时毅然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先生性格豁达,常怀感恩之心,生活中很少生气,似乎一切沟沟坎坎、潮起潮落,在他身上都显得那么云淡风轻。他总是笑呵呵的,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常常是笑得直耸肩膀。先生爱听笑话,更爱给我们讲笑话、讲故事。说话之前总是习惯性的先摸摸自己的鼻头,尚未张口已闻笑意。所以在我的记忆里,先生留给我的都是笑容和趣事。 

   

    

  

  (图一:1978,刘源张先生深入北京内燃机总厂、北京清河毛纺织厂、第二汽车制造厂等企业,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图二报道为197957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图三为1978129日《光明日报》第二版介绍;上方照片文字为刘先生亲笔标注 

  初次拜见。 

  和先生的第一次见面是在2012年的3月,一个春意盎然的上午。我清楚地记得那天上午在思源楼,汪寿阳老师遣人找我让立即去305房间。汪老师时任中科院数学院党委书记,是我们管理、决策与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Key Laboratory of Management, Decision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MADIS)的领导,也是我的学业导师。MADIS是国内管理学科第一个重点实验室,成立于1988年,人才辈出,刘先生是我们实验室的院士之一,我是实验室的秘书。我像往常一样即刻去了,敲开门的一刹那,我猛然意识到这不是刘源张院士的办公室吗?由于我来实验室工作较晚,加之刘先生日程繁忙,不经常回所里,竟然只闻其名,始终未见本尊。以前在中科院研究生院读书时,经常会在宣传册和走廊的墙壁上见到刘先生的照片。只知道先生在质量管理界享誉世界,被誉为“中国质量管理之父”。一进门,只见汪老师正和一位红光满面、皓首白眉的长者相谈甚欢。我想,这位大概就是大名鼎鼎的刘源张先生了。汪老师向刘先生介绍了我,说今后由我来担任刘先生的秘书工作。我当下心里一惊,没有丝毫心里准备,懵懵懂懂就接受了任务。刘先生让我下午去家里熟悉一下情况,我去了刘先生在中关村的家,第一次见到了师母。那时师母虽然已经得了阿尔兹海默症,但是举手投足一点也看不出来,还能认得人,穿着非常得体,是那种老派的典雅讲究的老夫人。她非常喜欢唱歌,喜欢讲过去的事情。我没有学过质量管理,对于自己不懂质量管理担任刘先生的秘书有些惶恐,希望刘先生给我列个书单,给我提出要求。刘先生欣然答应,去书房拿了本书送给我。我接过书一看,竟然是孔庆东写的《金庸评传》。刘先生在扉页上手书:魏蕾同志惠存。刘先生问我,看金庸的小说吗?我如实说仅看过《射雕英雄传》。先生说,金庸的小说有空可以看看,里面讲了很多信息,包括政治。在之后的接触中,我发现刘先生身上还真是颇有一股侠义之气,有一种国士风范。在科研领域,对国家民族有责任敢担当,对国家的质量管理发展殚精竭虑、以身许国;在研讨会和讨论班上,实事求是,要求严格,点评毫不留情面;对社会公共事务,路见不平,仗义执言。每次出差在公共场合,看到有人抽烟、吐痰,先生都会很气恼,有时甚至会认真上前告诫,最后往往留一句“岂有此理!”先生对身边的同事学生,慷慨解囊,热心帮助。有次一个博士生家中遇到困难,他马上遣我送钱去救急;有位先生指导的博士生,在论文期间需要做大量实证研究,但尚未申请到项目资助,为了帮助他完成研究,先生断然拿出自己的报酬给予资助。 

  夕阳正好。 

  先生那时已经87岁高龄,耳不聋、眼不花,精力矍铄,身体健康,记忆力非常之强。偶尔血压有些高,会让我去医务室拿瓶氨氯地平。先生说他一生都不知道什么叫失眠,说这得益于幼年时在家里跟从武师学习武术。先生一再叮嘱我,今后要让孩子从小练武术,一生就有个好身体。先生社会兼职和社会活动较多,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在为国家的质量管理发展奔走辛劳。每天坚持工作,即时收发邮件、整理书稿、出席会议、参加研讨会、担任评审、接受采访,热心参与国家《质量振兴纲要》和《质量发展纲要》的制定,空闲时还去参加唐锡晋老师的讨论班。而深入企业一线,了解企业的质量管理情况是他最乐意的事情。刘先生和上海有着很深的感情,晚年的很多工作是在上海完成的。一是在科研方面,协助上海质量协会唐晓芬会长创办了上海国际质量研讨会品牌,同时担任上海质量管理科学院首席研究员,指导上海质科院的课题研究,为上海质量管理培养人才。上海质科院专门成立了刘源张团队,每次到上海,大家都来看望刘先生和师母,就好像亲人一般。二是在教育方面,除了担任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的教授外,自2005年先生受上海大学钱伟长校长的邀请,担任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院长,2012年后任上海大学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并受尤建新院长邀请担任上海大学质量创新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作为院士,刘先生的日程很满。我们MADIS实验室的主任杨晓光老师很担心,经常提醒我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工作打扰,保证刘先生的健康为重。不过刘先生总是把上海的事情放在重要位置。先生在上海质协有一间办公室,一年中大概平均每1-2个月就要去上海一趟。每次到上海,刘先生喜欢入住上海大学延长路校区的乐乎楼,楼前有一个大草坪,隔壁是保留下来的美国教会的课堂楼。先生和师母习惯早上和傍晚时在这里散步。 

  先生去世前,《回忆录》和《效率与效益》已经完稿,我们正在和科学出版社的编辑商量定稿,接下来的工作计划主要有二,一是5月份赴美国达拉斯参加美国质量学会(ASQ2014世界大会,并领取兰卡斯特大奖。20131223日,我们收到美国质量学会主席John C. Timmerman发来的贺信,恭贺先生荣获2014年度美国质量学会兰卡斯特奖章(ASQ Lancaster Medal)。此奖颁发给在质量管理领域做出巨大贡献的个人,该奖每年颁发一人。这是先生继费根堡姆奖(Feigenbaum Medal)和石川馨奖(Ishikawa Madal) 之后获得的又一个国际质量大奖。二是,先生总感叹刘家的孙子孙女们国外生国外长,都不大会讲中文,所以想将《感恩录》和《回忆录》翻译成英文,留给后人看。先生去世后,大奖是由先生的次女刘明姐代为领取的,翻译的事情搁浅了。 

  先生的两个女儿早年定居海外,师母生病后,小燕每天来做家务,舅舅舅妈、侄女郎玲和佟仁城老师等几位学生会来帮帮忙,平日里先生都是亲自照顾师母,不假他人之手。每次出差,他心疼留下师母一个人在家,所以每次出差都会带着师母同行。刘先生喜欢选择高铁出行,每次在火车站候车时间,刘先生喜欢一个人走走看看,尤其对电子售票机、自动售货机、公共充电设备等新兴设备感兴趣,他会一直站在那里观看别的旅客操作,饶有兴趣!记得第一次陪刘先生出差去上海,先生带着一本巴掌大的英文原版《基督山伯爵》,看着看着睡着了,可过了一会儿,我一抬眼,忽然发现先生不在座位上了,赶忙问服务员,说没在洗手间,拜托服务员照看师母后,我就慌忙挨着车厢找先生。一直走过了78个车厢后,终于看到了车厢里前方刘先生那微微有点驼着的身影。追上前去问,先生只说,想四处走走看看,不让我跟着。后来才知,这是先生的习惯,无论走到哪里,都喜欢观察,既是科学家的好奇心使然,也是活动活动手脚、锻炼身体。而且一旦发现有趣的事物,就会记录在当天的日记里。先生有记日记的习惯,并且喜欢照相,不是拍自己,而是喜欢拍别人,拍有趣的见闻。以前是用照相机,后来开始使用手机。回家后,把旅途中、生活中有趣的照片打印出来粘贴到日记本上,图文并茂。先生对新兴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心,每次我去到家里,都会询问我关于开通微博、玩微信、使用苹果电脑和智能手机等事情。去到医院检查身体,他也和旁人不一样,总是会仔细观察医疗设备是什么原理。发现设备有脏污的地方,会习惯性的掏出纸巾擦干净。先生的记忆力超强,我曾经在先生家里见过一副先生30多年前手绘的日本成田机场的非常详细、精密、漂亮的平面地图。那是长女刘欣第一次出国去日本留学,先生无法前往,担心女儿迷路凭记忆手绘的导图。我在感动于一片父爱的同时,不禁惊叹于先生的超人记忆和绘图能力! 

  乡音无改。 

  先生是青岛人,说话有着比较重的口音和鼻音,他的日语好过他的中文。先生爱吃红烧肉,喝点儿青岛啤酒,饭后甜点喜欢要一份冰激凌,但是每次在宴席上能控制住自己不多吃。冬天外出时经常围一条方格围巾,带一顶鸭舌帽。先生是下围棋的高手,曾担任中科院围棋协会会长。早年在日本的时候,曾跟桥本宇太郎先生学棋。先生喜欢听京剧,1956年梅兰芳先生访日时,先生作为华侨代表到机场欢迎并陪同,期间追戏,一直到1961531日观看梅兰芳先生在中关村科学院礼堂的最后一场演出《穆桂英挂帅》。有一次我们去国家大剧院看《白蛇传》,票不够了,先生和师母进去看,我在剧场外面等。中场的时候,刘先生兴冲冲来找我让我进去,说中场休息后,票友就可以去蹭戏了,这是规矩。2012年夏天,我们因院士采集工程工作去了先生的家乡青岛市,期间去了先生幼年时生活、学习的地方。先生大赞自己的家乡,说着说着我们开始比起各自的家乡来。我祖籍是甘肃天水人,当先生说青岛啤酒,我就对兰州拉面;先生说青岛有大海,我答黄河穿城而过;先生说山东出美女,我说貂蝉是老乡;先生想了想说有一项你比不了,山东有孔子,是孔孟之乡。哈哈,我笑着说天水是人文始祖伏羲故里。刘先生听到此,很吃惊,说还是伏羲厉害,你赢了! 

  芳华岁月。 

  刘先生离开我们的时候,北京玉渊潭公园的樱花开得正旺。日本是先生的第二故乡,先生对我说很留恋日本樱花祭时,家人朋友们席坐在樱花树下,樱花花瓣慢慢飘落在脸上的感觉。这个时候,他就会讲起悦子的故事。先生很喜欢《申辩》中苏格拉底的名言:死亡不过是到另一个去处的旅程!2015年,刘明姐去日本时,专程去寻访悦子,得知悦子在刘先生去世不久后也离开了。刘明姐带回了悦子年轻时的照片,虽然想象了无数次她的美丽,但当看到照片的刹那,悦子的美依然惊艳到了我。 

    

     

        (上图:1949年,刘先生拍摄于日本东京都;                         下图:1952年拍摄于美国加州) 

  泽被后世。 

  上海质协在刘先生去世后专门为刘先生塑了一尊汉白玉雕像,安放于上海质量协会和上质院所在的上海市武夷路258号的花园里,一边是刘先生的雕像,另一边是世界质量大师朱兰的雕像。20141112日,上海各界举办了“刘源张院士在上海”座谈会,刘先生的故交好友们:国际质量科学院院士沃森和查尔斯、香港城市大学郭位校长、上海交大副校长林忠钦院士、郭重庆院士以及国家质检总局、中质协和上海市的相关领导在上质协参加了座谈会并发言,我和刘明姐也受邀参加了座谈会。当时,上海大学还出版了一本纪念刘先生的画册。

 

   

                   2014112日下午,刘源张院士铜像揭幕仪式在上海市质量协会、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举行) 

    

  “刘先生一辈子没有多少论文,他把最好的论文都写在了企业里;他走遍祖国的大好河山,研究成果和百万个企业的成长紧密相连;今天中国制造能在国际上撑起一片天空,刘先生功不可没。”汪寿阳老师说。 

  先生去世后,亚太质量组织(APQO)决定,建立一个以刘源张名字命名的亚太质量奖,专门用于奖励一线卓越员工。2015年亚太质量组织颁发了首届刘源张蓝领质量贡献奖,设立了“刘源张一线员工质量贡献奖”,首次奖励在各个获奖行业中的优秀蓝领代表。中国质量协会于2015年以刘源张冠名中国质量协会质量技术个人奖。“刘源张质量技术个人奖”奖项设置两级,分别为“刘源张质量技术贡献奖”和“刘源张质量技术人才奖”。是国内质量技术领域第一个经国家科技部、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批准设立的科学技术奖励,也是我国质量技术领域的最高奖!20181月,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获得刘源张质量技术贡献奖  

  先生的名片上有一行小字“全国劳动模范”。先生说这不是炫耀,而是要提醒自己记住19783月的“科学的春天”。这个春天里,科技工作者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也有了被评选劳模的机会。刘先生在有生之年,参与并见证了中华民族从黑暗动荡到重新崛起的剧烈嬗变。如今,先生和他那个时代渐渐远去,他的传奇故事依然共鸣了许多隔代不相逢的后生晚辈们,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宛如灯塔,照亮了一方山河大地!慎终追远,怀念先生,继承先生,心意念念,袅袅余音里是千年前范仲淹先生的长叹:“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我和刘先生。2013516日,《人民画报》摄影记者董芳拍摄于中科院数学院思源楼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