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著名数学家。
陈景润一生坎坷,却颇具传奇色彩。他出身家境贫寒,从小体弱多病,在母亲的鼓励下,努力学习,1950年考入厦门大学数理系。1953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四中当老师,由于浓重的闽南口音,加上性格内向,被“停职回乡养病”。在厦门大学王亚南校长的帮助下,只做了一年中学老师的陈景润回到了母校任图书馆资料员,同时开启数学研究工作。1956年,发表《塔内问题》,因改进了华罗庚先生在《堆垒素数论》中的结果而引起华罗庚先生的关注。1957年9月,通过华罗庚先生的努力协调,陈景润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并参加华罗庚组织的“数论讨论小组”。
陈景润主要从事解析数论方面的研究。他在解析数论的许多重要问题,如华林问题、球内整点和圆内整点问题、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问题、小区间中殆素数分布问题、三素数定理中的常数估计、哥德巴赫猜想、孪生素数问题等的研究中,获得多项重要成果,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得到了国内外数学家的高度评价。
陈景润1966年5月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1+2”, 将200多年来人们未能解决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大大推进了一步。1973年在《中国科学》发表“1+2”详细证明,引起世界巨大轰动,被公认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是筛法理论的光辉顶点。国际数学界称之为“陈氏定理”,至今仍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保持世界领先水平。
徐迟1978年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让陈景润家喻户晓。他的先进事迹和奋斗精神,激励着一代代青年发愤图强,勇攀科学高峰。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009年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陈景润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激励青年勇攀科学高峰的典范。
纪念
由王晓红编剧、王根导演话剧《哥德巴赫猜想》,讲述陈景润的故事,2014年4月11日在厦门大学建南大会堂首演。
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观测中心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是“7681”的小行星被命名为“陈景润星”。
厦门大学海韵校区的数学科学学院楼前于2006年4月4号树立陈景润先生的铜像
邮票:哥德巴赫猜想
传记
《陈景润传》王丽丽/李小凝
《走近陈景润》旭翔选编,厦门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