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级
人物介绍

  秦元勋(1923.2.13~2008.9.13), 贵州贵阳人。数学家,我国核事业的开拓者之一。获浙江大学理学学士(1943)、美国哈佛大学文学硕士(1946)、哈佛大学哲学博士(1947)、美国玛丽埃塔学院荣誉科学博士(1988) 

  秦元勋在19605月至19726月期间,由于国家国防科研任务的需要,经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华罗庚所长推荐,当时任数学所常微分方程组组长、副研究员的他,奉召调入当时的二机部九院理论部工作,出任副主任(主任是邓稼先)、研究员。这是他一生中的一个关键性的转折点。从此埋名隐姓、销声匿迹。从常微分方程的定性稳定性理论的纯粹数学研究转向完成国家核武器研制任务的应用研究。学科分工是负责抓数学、计算和计算机方面的科研组织管理工作;任务分工是负责抓核武器设计中的威力计算方面的工作。有点类似于美国著名数学家冯诺伊曼在美国核武器研制中所扮演的角色。在攻克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过程中,他提出计算机上解非定态中子输运方程的人为次临界法;用拓扑学方法论证球形合成的块数;提出原子弹威力计算的解析公式和整体计算的误差粗估等,并及时地写成百万字的《核装置分析》一书。在我国首颗原子弹爆炸(1964)前夕,由周光召、黄祖洽、秦元勋三人签字的备忘录直送中央专委,保证成功概率超过99。他远见卓识、及时地向国家提出建议研制119机和J-501机这两台计算机的任务,有力地支持我国首颗氢弹的研制过关,对氢弹威力计算的误差做出整体估计;对多维可压缩流体完整地提出天然差分系统的计算方法等,并亲临第一颗氢弹试验(1967)的现场,他一人在试验现场代表理论部在一张保证理论设计正确的保证书上签字。故他是我国两弹”(原子弹、氢弹)突破中名副其实的功臣,是我国核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因负责我国首颗原子弹(“596”)、首颗氢弹(“639”)任务的威力计算问题,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个人重大成果奖状(#0011424);而《原子弹氢弹设计原理中的物理力学数学理论问题》荣获198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这是一项集体成果奖。秦元勋是荣誉证书(#100019)9名代表者之一(其排名顺序是彭桓武、邓稼先、周光召、于敏、周毓麟、黄祖洽、秦元勋、江泽培、何桂莲)。 

  (来源:人与事专栏采编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