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委托我院承担的“全球价值链与国际贸易利益研究”课题取得重要进展。2014年12月23日,阶段性成果“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报告”在商务部网站发布。
2012年5月起,商务部会同海关总署、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委托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成立课题组,开展我国贸易增加值核算及相关议题的系统研究。课题组应用我院陈锡康、杨翠红研究员等提出的区分中国加工贸易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体系和进口的增加值的模型与方法,对2010-2012年我国与六大贸易伙伴的贸易增加值、就业拉动等情况进行了核算,完成了《全球价值链与我国贸易增加值核算报告》(以下简称《核算报告》)。
目前,全球价值链和贸易增加值核算已经成为政府、学界、国际组织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世贸组织(WTO)、经合组织(OECD)、欧盟(EU)、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亚洲经济研究所(IDE-JETRO)等先后开展了国际投入产出数据库和贸易增加值核算研究。但目前国际组织对于我国贸易增加值的核算中没有考虑到加工贸易单位出口增加值含量较低的特点,因此普遍高估了我国出口贸易中的增加值含量。区分中国加工贸易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将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区分开来,能更为准确的反映我国出口贸易的增加值含量。
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我国整体上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单位出口对增加值的拉动作用要低于相应的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2012年,我国1000美元货物出口的增加值为621美元,美国为850美元,欧盟、日本则介于700-800美元之间。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出口中加工贸易比重较高(占总出口的40%以上)和单位加工贸易出口中增加值含量较低造成的。2012年,每1000美元加工贸易出口增加值(385美元左右)不及一般贸易出口(780美元左右)的一半。因此,以贸易总量为标准的传统贸易统计夸大了出口在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及我国和美国、欧盟等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顺差现象。2012年我国出口总值为22391.5亿美元,约为我国GDP的27.2%。若以增加值核算,2012年我国出口的国内增加值为14335.8亿美元,仅占当年GDP的17.4%左右。就双边贸易差额而言,2012年,以增加值核算的中美贸易顺差、中欧贸易顺差、中印贸易顺差与以总值核算的顺差相比,分别下降54%、56%和36%左右。
该《核算报告》已经由商务部送交OECD/WTO/UNCTAD等国际组织,包括WTO首席统计师Hubert Escaith博士、OECD贸易与商业统计部Nadim Ahmad处长、UNCTAD投资司詹晓宁司长在内的多位专家高度肯定课题组的研究成果,认为这些成果在国际上具有领先地位,并将我国的相关经验为同样具有大量加工贸易的墨西哥、印尼以及部分APEC经济体分享。课题组计划未来加强和相关机构的合作,将反映加工贸易特殊性的模型与方法嵌入到全球投入产出数据库和全球价值链的核算中,更准确地反映各经济体在全球价值链中发挥的作用和优势所在。
2014年11月7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政策研究室主任沈丹阳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主持召开主题为“以全球价值链推动亚太经济体合作与发展”的吹风会,我院杨翠红研究员代表课题组介绍了相关成果。近日,沈丹阳主任对《核算报告》成果进行了针对性解读,其解读以及详细的《核算报告》请见链接: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