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下午,2024年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WAFI)“农食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产业升级”分论坛在北京平谷成功举办。本论坛由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主办,中国能源模型论坛承办。论坛汇集国内著名科研机构、高校和政府部门的专家学者,共话农业强国建设背景下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面临的新挑战和新趋势。
论坛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分享农食系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最新实践经验与前沿创新成果。北京大学教授、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黄季焜,全球贸易分析中心(GTAP)主任、普渡大学教授Dominique van der Mensbrugghe,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所原所长许世卫,南京农业大学钟山首席教授朱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成本和认证中心处长韩静波,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春顶出席论坛。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夏炎主持交流。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杨翠红致开幕词。
第一环节是大会特邀报告。Dominique教授的演讲主题为《Future of agri-food systems: business-as-usual vs. Sustainability》,他指出,尽管自1950年以来全球粮食供应显著增加,但随之而来的环境退化、水资源压力和温室气体排放等负面影响同样严峻。演讲还探讨了EAT-Lancet委员会关于健康饮食的新研究以及农业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潜在方案,强调了改变饮食习惯对于减少土地使用和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性。
黄季焜教授以《粮食安全和高值农业:现有努力和未来取向》为题作了精彩分享。他回顾了中国农业过去四十年的成就,并分析了当前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如环境退化、资源短缺等。他提出,未来应通过制度创新、技术进步、市场改革和农业投入等方式,提高农业生产力和韧性。同时,强调加快农业结构转型,推动高值农业的发展,以实现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的双重目标。这一努力将有助于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繁荣。
许世卫研究员作了题为《数字技术引领口粮产业韧性未来》的报告。他指出当前口粮消费面临诸多未来挑战,如供应链波动、气候变化等问题。他强调,通过数字技术的引入,能够有效提升对农业生产和市场的监测预警能力,增强口粮供应的韧性。数字技术不仅可以优化生产效率,还能提高供应链的透明度,保障农业信息的对称性,从而确保中国粮食安全,实现农业的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郭菊娥教授主持了下半场的主旨演讲。朱晶教授作了题为《农产品进口多元化与中国粮食安全》的报告。朱晶教授分析了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风险与农产品进口现状。她指出,中国粮食安全进入了高产出与高进口并行的新阶段,进口已经成为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产品进口来源地过于集中,容易受全球供应链波动影响,因而推动进口来源的多元化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
韩静波处长的报告主题为《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研究》。她分享了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的现状、问题和改进建议等相关内容。并提出几个应对建议,包括推广节本增效的先进技术、完善与种粮成本挂钩的补贴制度、支持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创新金融信贷模式、提高粮食保险金额等,以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和收益水平,从而促进粮食产业的发展和粮食安全。
李春顶教授以《新质生产力发展与中国的农业强国之路》为题作了相关报告。内容主要围绕新质生产力对农业和经济的推动作用展开。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概念,旨在通过技术突破、产业升级和要素创新来提高农业生产力,助力高质量发展。他展示了新质生产力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显著作用,并通过量化模拟指出其对中国实现农业强国目标的关键性贡献。
第二环节是圆桌论坛。论坛邀请了北京大学黄季焜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所许世卫研究员、南京农业大学朱晶教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成本和认证中心韩静波处长、中国农业大学李春顶教授。圆桌论坛由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杨翠红研究员主持。各位专家就新质生产力如何赋能农食产业链韧性等问题做了精彩发言。
最后,杨翠红研究员主持了论坛闭幕式,并就各位专家学者的汇报以及圆桌论坛中的观点进行了总结。
2024年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WAFI)“农食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产业升级”分论坛聚焦农食产业韧性与升级,立足当前国内国际形势,结合建设农业强国的要求,提出农业强国建设背景下农业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新思路、解决“三农”领域数字化转型、农食产业链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我院杨翠红研究员致开幕词
与会人员合影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