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明明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1-3
在院士群体中,刘源张的经历不同寻常。留学日美15年,进过日本宪兵队长崎监狱,在“四人帮”的监狱里被关了近9年,被誉为“中国质量管理之父”,是中国第一位国际质量科学院院士。
“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是刘源张最喜欢的一句话。
质量缘
刘源张本来对机械工程感兴趣,但1949年在东京大学学习经济学时,了解到了质量控制的概念。于是他又于1950年进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院,开始攻读运筹学(其中一个分支是质量控制和可靠性)。
1956年,应时任中科院力学所所长钱学森之邀,刘源张回国,并在中科院力学所运筹学研究室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质量管理研究组。
此后10年,刘源张开始介绍、研究、应用和推广这一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并在纺织、机械、冶金、电子、通信行业的许多工厂里从事质量管理的试点工作。他认为,这种质量管理是一种能够提高和保障产品质量的新兴科学技术。
可是,正值事业如日中天之时,刘源张却赶上了“文革”带给他长达9年的牢狱之灾。出狱后,刘源张仍戴着“特嫌”帽子,很不容易才得到机会在清河毛纺厂工作。
也正是在此期间,刘源张开始将他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他的理论先后在北京内燃机总厂、东风电视机厂、第二汽车制造厂等企业得到应用,并经国务院采纳,在全国企业推广,产生重大影响。
1979年,他提出的“三全”和“三保”理论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研成果奖一等奖,他参与指导的“可靠性理论应用到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获1986年国家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1989年起,刘源张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第一个管理科学重大项目《我国工业生产率理论的方法研究》,从管理学上开创劳动生产率的新研究,被评为管理科学研究的成功案例。2001年,他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如今虽然退休在家,夫人很希望和他一起去在国外的女儿身边颐养天年,可刘源张总舍不得离开。他放不下国内这摊子事。这一生,刘源张注定要和质量结缘。
坚持学习
一位年届87岁的老人,手捧iPad,从中翻阅资料。这是一个颇有意味的场景,刘源张就是其中的主角。
刘源张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他买了iPad,正在不断学习使用方法,并常用其拍照储存一些资料,“很是方便”。
在他看来,乔布斯的“苹果”实现了质量管理的最高境界。
“符合标准的是最低层次的产品,往上一个层次就是产品对客户有没有魅力,而最高层次的质量就是超越客户的想象,在客户想到之前把产品做出来。”刘源张希望,现在的年轻人一定要坚持学习、懂学习,“这样才能有创新,才能做出好的产品”。
刘源张理解的学习有几层意思,首先是要大胆学习、不要不懂装懂。在参加国际会议时,他总是以身作则,坚持用英语交流。
其次,要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这对良好社会风气的营造很有意义。
“另外还要学会提升观察力、分析力、判断力。”谈及此处,刘源张笑了,补充说:“这对每个行业都很重要,特别是你们记者。”
“我们国家现在的质量管理体系与国外还存在一定差距,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手段。很多企业为了利益可以忘记或者忽略质量的存在和价值。”刘源张感慨道,“还是要提倡学习的风气,提倡建立学习型企业。”
“老小孩”心态
和刘源张接触过的人,都会被他那孩童般的笑容感染。这位历经坎坷、年届九旬的老人,却能保持着如此豁达、清晰的精神状态。
问及秘诀,刘源张说了3个字:马大哈。
他解释说:“一个人遭受的挫折越多,就越能学会调节心态、珍爱生活。”
不出差的时候,刘源张会自己在家下厨做早饭和午饭,并坚持看报纸和写日记,仍习惯于工作到深夜。
如今,他有了个新习惯——唱歌,专为老伴而唱。“听说唱歌能让人保持好心情。年轻的时候工作忙,陪老伴的时间很少,我现在尽量多陪陪她,弥补以前的欠缺。”
最近,“费根堡终身荣誉奖”的获得,是他最为高兴的事。费根堡终身荣誉奖由亚太质量组织设立,以全面质量管理的创始人费根堡的名字命名。这一奖项旨在表彰为全球质量作出卓越贡献的专家。
刘源张还曾担任亚太质量组织主席,1995年当选为国际质量科学院院士,亚太质量组织授予他“哈灵顿—石川”奖。这是中国质量界获得的最高个人荣誉奖。
在刘源张看来,费根堡终身荣誉奖的意义在于,中国质量领域的工作得到了国际承认。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