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徐子涵 发表时间:2011年12月12日13:46 来源:人民网-科技频道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刘源张院士,在中科院数学研究所的一间会议室里,86岁高龄的刘老精神矍铄地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这个名字对于外界的很多人来说或许有几分陌生,但在学界他是中国质量管理领域泰斗级的响当当人物。头顶着光环、肩负盛名的压力和责任,生活中的刘老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山东人,操着略带口音的普通话,淳朴而又坦诚地和我们讲述着他的故事。
1946年,他远渡东瀛学习经济,毕业后在学校的推荐下于1950年远赴大洋彼岸的美国继续着自己的游学时光。“我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做研究生,钱学森先生在加州理工学院工作。所以,1956年我回国,钱学森先生立即要我到力学所内新建的运筹学研究室工作。能在钱先生的直接领导下工作,是我人生中最值得留恋的岁月和宝贵的财富。”刘老说。
1956年12月他在力学研究所运筹学研究室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质量管理研究组,开始介绍、研究、应用和推广这一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此后的十年间,刘老在纺织、机械、冶金、电子、通信行业的许多工厂里从事质量管理的试点工作,通过实践积累的经验和学术思想的结合,他认为这种质量管理是能够提高和保障产品质量的新兴科学技术。
正值事业如日中天之时,刘老没有逃过文革带给他长达九年的牢狱之灾。他说:“当时运筹学被说成是‘管、卡、压’的黑工具。回想这段经历,感觉最对不起的就是家人,那时候孩子只能靠爱人独自照顾,一个女人宝贵的青春和岁月就这样过去了。”哽咽的言语中满是愧疚和歉意。
出狱后,他立即到清河毛线纺织厂和北京内燃机总厂展开质量管理工作。深入群众、跟班劳动、传授科学管理、解决质量问题。受到了中央领导的表扬和好评。1979年经他的鼓励和参与促成了中国质量管理协会的建立,他的奋斗终于得到了国家的承认。此年,他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的称号。
此后的十余年,他四处奔波,身体力行,把“全面质量管理”传遍了全中国,为中国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增加经济效益付出了无数心血。由于他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成就,1984年9月,美国质量管理学会提名他为国际质量科学院院士;而他对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的质量管理上的推动,使得他于1985年10月被亚太质量管理组织推选为该组织副主席,1989年接任主席。
刘老说:“目前,我们国家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实际开展情况与国外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一是缺乏创新意识,二是创新的手段。现在很多企业为了利益可以忘记或者忽略质量的存在和价值,这样创新意识降低是在所难免的,我们建议政府、企业能够共同建立企业质量管理标准化管理体系。标准和质量的关系就是,质量是符合标准或者就是不符合标准,要实事求是。用户没有想到的东西我们创造出来,用户没有想到的质量我们制造出来,这才是真正的创新。”
他还给当代大学生在就业和工作中应该坚守的信念提出了个人的见解,他说:“首先要诚信,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装;其次是要感恩;第三是要不断地学习。”
刘老懂得生活,锻炼身体、走路、爬楼梯、记日记、下围棋都是他现在生活中的“必需品”。用他自己的话说:“生活上,我马马虎虎,待人接物上大大方方,不如意时哈哈一笑。我就是这样一个‘马大哈’。什么事情都要往前看,因为眼睛长在前面。”
谈到质量管理,他说:“这是忠孝两全的好事。大家有个国,小家有个个人的家。国家有个发展质量,小家有个生活质量,两个质量都靠产品质量来支撑。搞好质量管理,岂不是忠孝两全。”
一位年过半百的老人用他善良豁达的个性和严谨睿智的智慧,鼓舞着我们,也在感动着我们!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