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吴晶晶 发表时间:2011年08月16日 09:24:49 来源: 新华网
1956年,一位37岁的年轻人和著名科学家华罗庚、钱学森一起,获得了首届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2001年,当时的年轻人已是82岁的老人。这一次,他站在了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领奖台上。
他就是著名数学家吴文俊先生。
近一个世纪的数学人生,取得了世界公认的杰出成就,今年已是92岁高龄的吴老却依然谦逊地说,自己还有些问题没搞清楚,“我还得接着干呢”!
“做有意思的事”
去吴老家采访这天,北京天气十分闷热。鹤发童颜的吴老拄着拐杖,在门口迎接记者。落座后才得知他前段时间不小心摔了一跤,现在手臂上还留下了大片的淤青。
“我平时喜欢一个人出去转转,前几天下雨路滑,不小心就摔了一下。”吴老笑着说,并不以为意。
熟悉的人都知道,吴老是个十分开朗乐观、热爱生活的人。92岁的他现在还经常一个人去逛逛书店、电影院,偶尔还自己坐车去知春路喝喝咖啡。
这些天,吴老又迷上了看小说《福尔摩斯》。“小时候看过,现在又看,看着玩,和推理没关系,要不没趣味。”
“我就喜欢自由自在,做些有意思的事情。”他说。
在吴老心里,数学研究就是件“有意思”的事,尤其是晚年从事的中国古代数学研究,更是自己“最得意”的工作。
“我非常欣赏‘中国式’数学,而不是‘外国式’数学。”说起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吴老精神十足:“中国古代数学一点也不枯燥,简单明了,总有一种吸引力,有意思!”
对于做研究,吴老有一套自己的“理论”:“天下的学问那么多,大多数马马虎虎过得去就行,其余时间就在一两件自己特别感兴趣的事情上下功夫。”
事实上,从1946年由陈省身先生引荐到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工作,吴文俊就一直沉浸在数学世界里,做自己“感兴趣”、觉得“有意思”的工作——
在被称为“现代数学女王”的拓扑学研究中,初出茅庐的他仅用了一年多时间就取得突破——对美国著名拓扑学大师惠特尼的对偶定理做出了简单新颖的证明;
上世纪50年代前后,他提出“吴示性类”、“吴公式”等,为拓扑学开辟了新的天地,令国际数学界为之瞩目,成为影响深远的经典性成果;
上世纪70年代,他开创了近代数学史上的第一个由中国人原创的研究领域——数学机械化,实现了将繁琐的数学运算、证明交由计算机来完成。
……
尽管现在吴老已经很少去办公室,所有数学方面的书籍都捐给了单位图书馆,但他心里从来也没有放下过数学研究。
“像中国古代数学,我还有些问题没搞清楚,比如微积分的萌芽问题,有时间的话要去弄清楚。”吴老笑着说,“我现在要做的事情还相当多。我的老师在临死前还在钻研一个数学问题,我要向老师学习,鞠躬尽瘁,至死方休。”
“数学是笨人学的”
尽管已经不亲自带学生,但吴老一直十分关心年轻人的成长。他看不惯现在少数年轻人“跟着外国人跑”的做法,他说:“如果光是发表个论文,不值得骄傲,应该有自己的东西。”
他始终强调年轻人要有独立的思想、看法,敢于超越现有的权威,绝不能人云亦云。
说起自己成功的经验,吴老首先想到的是:“做研究不要自以为聪明,总是想些怪招,要实事求是,踏踏实实。功夫不到,哪里会有什么灵感?”
“数学是笨人学的,我是很笨的,脑筋‘不灵’。”他说。
可就是这样一位自认为“很笨”的人,总能站在数学研究的最前沿。
上世纪70年代,吴文俊第一次接触到计算机,他敏锐地觉察到计算机的极大发展潜能。受计算机与古代传统数学的启发,他抛开已成就卓著的拓扑学研究,毅然开始攀越学术生涯的第二座高峰——数学机械化。
为了解决机器证明几何定理的问题,他年近花甲从头学习计算机语言。那时,在中科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的机房里,经常会出现一位老人的身影,不分昼夜地忘我工作。有很多年,吴老的上机操作时间都是整个研究所的第一名。
正是这种日积月累、刻苦努力的“笨功夫”,经过近十年的努力,他用机器证明几何定理终于获得成功。
吴文俊开创的数学机械化在国际上被称为“吴方法”,这个完全由中国人开创的全新领域,吸引了各国数学家前来学习。此后人工智能、并联数控技术、模式识别等很多领域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背后都有数学机械化的广泛应用。
面对各种荣誉,吴老却看得很轻。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后,他说:“我不想当社会活动家,我是数学家、科学家,我只能尽可能避免参加各种社会活动。”
他曾谦逊地说:“不管一个人做什么工作,都是在整个社会、国家的支持下完成的。有很多人帮助我,我数都数不过来。我们是踩在许多老师、朋友、整个社会的肩膀上才上升了一段。我应当怎么样回报老师、朋友和整个社会呢?我想,只有让人踩在我的肩膀上再上去一截。我就希望我们的数学研究事业能够一棒一棒地传下去。”
“就是心态年轻”
吴老在七十岁的时候,曾经写了一首打油诗:“七十不稀奇,八十有的是,九十诚可贵,一百亦可期。”到了八十岁大寿的时候,他对这首诗做了微妙的修改,把每一句都增加了十岁。
“我就是心态年轻。”吴老笑着说。
他也时常告诫年轻人,要让生活尽量轻松平淡,不要为无谓的烦恼干扰,不要成天胡思乱想。
在熟悉的人眼里,吴老是位“老顽童”,他乐观开朗,常有一些惊人之举。有一次去香港参加研讨会,开会间隙出去游玩,年逾古稀的他竟坐上了过山车,玩得不亦乐乎;一次访问泰国期间,他坐到大象鼻子上开怀大笑,还拍下了照片。
也许正是因为有着未泯的童心和率真的心态,才令他在数学王国里心无旁骛,自由驰骋,永葆创新活力。
现在,耄耋之年的吴老依然对很多事情充满兴趣。他特别爱看报纸电视上关于旅游方面的内容。“我各省都去过,除了西藏,想去的时候生病了。”话语中颇有些遗憾。
他还时常关注一些经济问题,特别是中国水的问题,“像南水北调、海水淡化这些,但现在我还不太懂。”他认真地说。
全身心投入自己热爱的科学事业,同时也充分享受丰富多彩的生活——这,大概就是吴老“不老”的秘诀。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