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技日报;记者:李大庆;2019年5月28日
我和我的祖国
吴文俊、黄昆、施雅风、杨嘉墀……他们都是1919年出生,他们都是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虽然他们都已作古,但值其百年诞辰之际,他们的科学成就及辉煌人生成为启迪后人的样板。
5月27日,由中科院学部、中科院北京分院、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举办的“科学人生·百年”院士风采展在京开幕。展览通过院士语录、成就概览、个人照片、手稿、资料等向公众扼要介绍了26位百年诞辰院士的科学人生,展现了老一辈科学家的风采。
数学家吴文俊和半导体学家黄昆都是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杨嘉墀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也是国家863计划的倡议者之一,而施雅风则是中国现代冰川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26位与“五四”运动同龄的院士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强烈的爱国之心。他们的中学时代、大学时代正是日本帝国主义蹂躏中国之时。多数人是在战乱炮火、颠沛流离之中勉勉强强完成学业的。为了追求科学,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选择了出国留学。26位院士中,有21位当年去美国、英国或法国攻读学位。然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他们都选择了回国效力。像王守武院士当年身在美国,值抗美援朝战争新起,他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登上克里夫兰号轮船,历经两个月的航行,回到祖国。
黄昆院士当年在英国已经成为一名出色的固体物理学家。他提出了稀固溶体的X-光漫散射理论和晶体光学振动的唯象方程,并预见了晶体光学声子和电磁场的耦合振动模式,被国际物理学界称为“黄散射”和“黄方程”。然而,炽热的爱国情怀驱使他回到了祖国,服务新中国的科学发展,并且他还动员英国籍的妻子也来到中国。黄昆成为中国半导体物理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1949年,吴文俊在法国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他选择了回到新中国。20世纪50年代,他在示性类、示嵌类等研究方面取得了“吴文俊公式”“吴文俊示性类”等一系列突出成果,并有许多重要应用。70年代,他又创立了定理机器证明的“吴方法”,影响巨大,并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从而引起数学研究方式的变革,他也被称为中国数学机械化研究的创始人。展板上的一句话显示了吴文俊作为世界级科学家的自信与自豪:“外国人搞的我就不搞,外国人不搞的我就搞,这是我的基本原则,不能跟外国人屁股走。”
土生土长、毕业于浙江大学的施雅风主要从事冰川学与气候、环境变化研究,考察并领导编著了祁连山、天山、喜马拉雅山和喀喇昆仑山的冰川考察报告和综合性专著。他是中国现代冰川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在中国,能够被称为某一学科领域的创始人或开拓者的并不多。然而,在1919年诞生的26位院士中,除了黄昆、吴文俊、施雅风外,李荫远院士是中国固体物理理论研究的开拓者之一,金建中院士是中国真空科学的创始人与开拓者,陈学俊院士成为我国锅炉专业、热能工程学科的创始人之一……
爱国,奉献,这是黄昆、吴文俊这一代中国科学家的追求。也正是有了这追求,他们的人生才变得如此辉煌。
(科技日报北京5月27日电)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