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扫描
中国科学报:开疆拓土 厚植系统科学发展沃土
发布时间:2019-11-06

   来源:中国科学报;记者:韩扬眉;2019年11月5日

                                 庆祝中科院系统科学所成立40周年

                                    开疆拓土 厚植系统科学发展沃土

 

  “欢迎回家”,四个大字鲜艳醒目。11月1日,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系统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系统科学所)迎来了40周岁生日。

  40岁的系统科学所捷报频传,前不久,著名数学家、中科院院士、系统科学所研究员吴文俊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承袭恩师吴文俊衣钵,系统科学所研究员高小山再创佳绩,获得了第九届“吴文俊人工智能杰出贡献奖”。

  在40年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中,系统科学所不断开疆拓土、攻坚克难,牵引着中国系统科学的整体发展,在国际舞台上展现着中国系统科学之光。

  面向需求 攻城拔寨 

  1979年10月30日,在关肇直、吴文俊、许国志三位系统科学家的推动下,经国务院批准,系统科学所成立。

  次年3月,成立大会在北京一间简陋会议室里举行,会上,首任所长、系统与控制学家关肇直指出了系统科学所的方向:“应有科学创造性、努力创新,密切同各产业联系与协作,为国家经济和国防建设服务,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那是在为“四个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年代,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质量管理之父”刘源张的话来说,系统科学所的成立标志着国家科学技术现代化的一个开端。

  40年来,系统科学所几经调整、学科方向不断凝练,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目标始终如一。

  注重学科交叉,“走自己的路”,是系统科学所的学术基因。

  关肇直开创分布参数控制理论新方向,解决飞行器弹性振动控制与人造卫星轨道关键问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吴文俊提出“数学机械化”思想和方法,这是由我国数学家自主开创的基础研究领域,目前已成为解决人工智能领域问题的关键技术,获得了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万哲先等发展了一套针对有限域上典型群的几何学研究方法,证明了对称矩阵几何及哈密尔顿矩阵几何的基本定理,将有限几何成功应用于编码学和密码学研究;

  郭雷开启定量研究“反馈机制对付不确定性的最大能力与局限”重要研究方向,对定量理解人类和机器中普遍存在的反馈行为的最大能力,以及智能反馈设计中的根本性局限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程代展建立了矩阵半张量积理论,开辟了布尔网络代数状态空间研究方向,提出了一套较完整的逻辑动态系统的建模、分析与控制理论;张纪峰解决了集值输出系统参数辨识与适应控制中的若干基本问题, 建立了基于小容量信道的趋同控制理论和设计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重大关键技术难题,是系统科学所的使命担当。

  刘源张一生跑遍全国大江南北的纺织、机械、电子等大小工厂一线,提出了“三全三保”的质量管理体系,推动符合国情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在生产中应用推广,改变了中国企业质量管理理念,大幅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效益;陈锡康创造性提出投入占用产出技术,并实现全国粮食产量的精确预测,在水利、对外贸易、能源等领域中得到成功应用,汪寿阳开发综合性的TEI@I预测方法论,解决了一系列经济预测的国际难题,部分预测成为国家重大政策的参考依据;韩京清等提出了自抗扰控制方法,被成功应用于导航制导、飞行控制、机械系统、电力系统、化工过程控制和故障诊断等领域,解决了国家重大需求中的瓶颈难题......

  如今,系统科学所在系统控制、管理决策与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统计科学等领域形成鲜明特色与突出优势,已成为推动中国系统科学走向国际舞台并产生国际影响的重要力量。

  复杂系统先驱、密歇根大学教授约翰·霍兰德如此评价:“继美国圣塔菲研究所、欧洲帕拉莱姆斯研究所之后,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正在迅速崛起并成为研究复杂系统的重要中心之一。”

  精神传承 再铸辉煌 

  8年前,贾晓红入职系统科学所时,第一次见到吴文俊,她有些感慨:这个从小就常听到的名字,真人此刻就在身边。

  中学时代,贾晓红时常从父亲带回来的报纸上看到吴文俊的名字,那时吴文俊只是一位距离她很遥远的大科学家。“对我来说,来到系统科学所是一个圆梦的过程。”贾晓红如今在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领域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系统科学所大师云集,他们的精神和所坚守的学术传统,影响着每一位系统科学所人。

  在系统科学所工作迄今已25年的杨翠红感触更深,“老师们言传身教,让我们感受到在这里解决问题就是我的责任,要开发新方法、提出新思想”。前不久,杨翠红受邀出席世界贸易组织公共论坛,研讨会上,她给出了衡量各经济体在全球价值链中获益问题的中国方案,为我国及全球其他经济体在贸易谈判中获得了更平等的话语权,受到了WTO及其成员国的高度认可和关注。

  在一代代系统科学所人不断努力下,我国系统科学逐步“超额”实现了许国志在创建中国系统工程事业时曾发出的宏愿——创建全国性一级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创办《系统科学与数学》、《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等杂志,举办“中国系统科学大会”等会议论坛......这些已成为国内外系统科学交流与传播的重要平台。

  不仅如此,以系统科学所为主的“系统科学”一级学科在学科评估中获评A+、最新版《中国大百科全书》中首次增加了系统科学卷。“作为国立研究机构,系统科学所促进了国家系统科学的发展,某些领域处于国际领先。”中科院院士郭雷说。

  人才培养 尊重规律 

  2名中国科学院院士、40余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000多名学生和博士后。40年来,系统科学所人才培养硕果累累,这得益于其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

  系统科学所鼓励做大问题,“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最近,副研究员张新雨与合作者在函数型数据的最优模型平均预测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该研究是张新雨历时近8年完成的成果。

  鼓励做大问题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营造“坐下来”研究大问题的学术氛围。

  “这里不数论文,不把SCI作为主要评价标准,学生毕业也没有发表论文的硬性指标。”郭雷说,多年来,系统科学所学术评价注重研究的“重要性、创新性、影响性,以及多学科、多层次、多途径、多标准”。

  此外,充分支持学术交流访问。学科交叉是系统科学最为显著的特点,“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和研究人员进行高水平的学术交流。”系统科学所所长张纪峰表示,尤其对于学生来说,支持他们与领域内国际“最牛”科学家交流汇报,“这样他们一下子就站到最高位置了,有机会做出国际领先的成果。”

  常言道:四十而不惑。在系统科学所人看来,四十年正值壮年,未来可期。一批朝气蓬勃的后起之秀正在崛起,编织系统科学新的光荣与梦想。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