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科学报;记者:丁佳、甘晓、崔雪芹、李晨、沈春蕾、李芸、陈彬、赵广立,见习记者高雅丽、韩扬眉,通讯员刘飒报道;2019年11月25日
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19年院士增选名单,此次共有139人当选为院士。
他们正式得知当选消息时在干啥?会和谁分享当选院士的好消息?此时想到了谁?当选院士后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我们第一时间连线12位新科院士,看看他们怎么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赤:
第一个电话要打给父亲
“感恩、责任、珍惜。”11月22日,当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中心主任王赤从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白春礼手中接过院士证书时,他用这样六个字形容了自己的心情。
王赤说,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自己特别想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两年之前,父亲得了重病,他一直在与病魔抗争,他的精神也鼓励着我不断前行。”他说,“座谈会之后,我第一个电话就要打给父亲。”
王赤在感谢家人对自己没能日日夜夜陪伴他们的理解之余,感到身上的责任更重了。“新的时期,中科院扛起了发展中国空间科学的大旗。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初心,要肩负起建设航天强国、空间科学强国的责任担当,珍惜神圣而光荣的院士称号。”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少军:
从餐桌多条鱼到吃好鱼、吃放心鱼
11月22日下午,《中国科学报》连线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刘少军时,他正在从长沙去往南宁的高铁上,“去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看鱼,这是早就定好的计划”。
上午10点多,刘少军在办公室得到消息后,“第一个电话打给了快90岁的母亲,母亲很关心这个事。她知道后很开心,让我和妻子多买点好糖给大家吃”。
刘少军的父亲刘筠致力于我国四大家鱼的人工繁殖,人称“鱼痴”院士。刘少军姐姐出生时,父亲正在做鲢鱼人工繁殖研究,便给她取名刘白鲢。哥哥出生时父亲正在研究鲩鱼的人工繁殖,哥哥就叫刘鲩。刘少军出生时,在母亲“不能一家子都是鱼”的要求下,才得名“少军”。
如今这位名字不带鱼字的儿子接下了父亲的接力棒,成就一门“父子鱼院士”的佳话。“我的父亲去世了,但他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有人说‘中国人的餐桌因他多了一条鱼’,那我的工作就是让中国人吃好鱼、吃放心鱼。”刘少军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永官:
关注国家需求背后的科学难点
11月22日中午,刚领完院士证书的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朱永官在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边坐上一辆公交车,回到他位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办公室。“下午我们组里还要开一次组会。”兼任该所研究员的他告诉《中国科学报》。
组会上,朱永官第一时间把当选院士的好消息和学生们分享。“他们兴奋地看了一下院士证书。”他说,“我也鼓励学生们要好好沉下心来,推进我们的科研事业。”
多年来,朱永官带领团队在土壤微生物领域开展了深入研究。“比如我们重点研究了在养殖场饲料添加砷、抗生素等复合污染下,土壤微生物如何响应、会给人带来什么危害。”朱永官强调,设定课题和确定研究方向最根本的依据,是国家需求背后的科学难点,这也是所有工作的出发点。未来,他将围绕国家粮食安全、环境安全目标,聚焦土壤生物学相关科学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纬民:
还有很多工作没做好
今年73岁高龄的郑纬民是本届两院新晋院士之中年龄第二大的当选者(不计外籍院士)。“这份认可是不是来得太晚了?”听到这个不太“友好”的问题,郑纬民一乐,接着说道:“不觉得晚,我到现在还觉得有很多工作没做好。”
尽管年过古稀,郑纬民仍然忙碌在工作一线。他说,自己现在几乎每天都是第一个到实验室,周末也喜欢在实验室度过,原因很简单——“就喜欢跟年轻人在一块儿,跟年轻人一起做些事”。
郑纬民所处的计算机体系结构领域,在之前好多年都不是热门,甚至有些冷门,直到近来才慢慢被重视。而现在,他已满头白发。“遗憾吗?”“我不遗憾呀,我觉得做研究,要么做国际上的前沿,要么跟我国国民经济息息相关。只要跟这两方面相关,什么时候做、做多久,总是好的。”
短短的采访之后,郑纬民还要出差,这对他来说是常态。“我身子骨还行!”他告诉《中国科学报》,自己没什么养生秘诀,就是“睡好觉、吃好饭就好了”,重要的是“保持一个好的心态”。
中国科学院院士骆清铭:
为中国脑计划提供全脑定位系统
11月18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工作人员给海南大学校长骆清铭打电话时,他正在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蒲慕明院士主持的“介观脑联接图谱国际研讨会”上作学术报告。作完报告之后看到邮件,获知自己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他非常高兴、激动,并将这个好消息第一时间分享给了曾经和正在与之共同奋斗的团队。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钱煦曾与骆清铭有很多学术交流,对他影响很大。近20年来,骆清铭积极投身于交叉学科的新型技术、理论框架的研究与创建。我国正在筹划“全脑介观神经连接图谱”国际大科学计划,骆清铭是其中的领军科学家之一。骆清铭在国际上首次绘制出单细胞分辨的小鼠全脑三维神经元联接图谱。他表示,“我今年的科研计划是继续发展更好的‘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成像技术,为脑科学研究提供更好的技术手段。”
他告诉《中国科学报》,获此荣誉后,他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为国家科教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
全面复兴中国茶业
11月22日下午,《中国科学报》第一次拨打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刘仲华的手机,很快被挂断了。随即收到一条短信:“现在会议中,我散会后给您打电话。”记者没有等到回电,直到晚上10点才得以通话。他一直忙于白天的会议,晚上还在为第二天举行的湖南潇湘茶文化节的主题报告做准备。
“今天上午我正在参加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学术委员会会议,从微信上得知今年中国工程院新增院士名单正式公布,自己位列其中,心情十分激动、兴奋,也很复杂。有成功入选的喜悦,有对学校、老师及团队成员的感恩与感激之情。我的成功入选不是我一个人努力的结果,而是在陈宗懋院士、施兆鹏教授等茶学前辈老师的长期指导栽培下,率领团队协同创新、历经三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晶。同时,十分感激湖南农业大学给了我良好的成长舞台和创新空间。”刘仲华一口气说出了得知名单时的感受。
“我希望通过科技创新,推进我国茶叶产业走科学化、标准化、品牌化、国际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科技创新与生产消费需求能够更好、更快地接轨,全面复兴中国茶业,提升中国茶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与行业话语权。”刘仲华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
为抢占世界水稻科技制高点而努力
“农学是一门实践科学。”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钱前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我们水稻种质创新团队始终不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历史使命,努力带好自己的科研团队,全力做好水稻种质创新的科研工作,与全国同行一起致力于解开中国超级稻的高产奥秘,致力于水稻重要遗传材料的创制和应用,特别是积极探索水稻分子设计育种,大力推动传统育种向高效、精准、定向的分子设计育种转变。”
截至目前,钱前已带领团队育成了一批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并推广应用,为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农业奉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今后的科研活动中,我们团队将进一步发挥种质创新的专业特色,协同攻关,与青年科研骨干一起,面向世界水稻科技前沿,着力加强水稻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抢占世界水稻科技制高点,为继续保持我国水稻科技的国际领先优势而不懈努力。”他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涂善东:
希望为国家培养更多人才
在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那一刻,华东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涂善东心中涌起的第一个词汇是“感恩”。
作为我国化工机械及相关领域的领军人物,58岁的涂善东坦言,对自己而言,成为院士无疑是人生中重要的一刻,但面向未来,未来已来。“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会在有限的生命里,继续完成我在高温高压装备领域的使命,这其中有许多是我此前作过的承诺。”
作为高校教师的涂善东,也希望能在一些新兴工业领域,如液化天然气(LNG)工业、氢能工业、新型煤化工等,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考虑到人因失效事故比例增加,我也一直在倡导智能工厂的底层技术,如极端工况下的智能传感技术、失效评价专家系统等,这方面也有赖于更多青年人才的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常进:
将每一件小事做到极致
2015年12月17日清晨8时12分,由中国科学家提出并建造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点火升空。这标志着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最为重要的部分——有效载荷真正开始执行空间探测的科学任务。
时隔近4年,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常进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常进从小喜欢物理,大学选择了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专业,来到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后,选择从事空间探测研究。用他的话说,“空间探测并没有脱离近代物理,只是一个在地面做实验,一个在宇宙空间做实验。”
在常进看来,空间探测试验周期很长、耗资很大,国际竞争激烈,必须将每一件小事耐心做好、做到极致,才有可能取得好的成果,不辜负国家的信任。“瞄准目标,每天将自己负责的事情做好。”这也是他多年来的科研工作写照。
中国科学院院士郝小江:
做好植物化学研究“接力棒”
来源:中国科学报;记者:
“11月19日,我正在云南省委党校培训,接到了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正式通知我当选为中科院院士的电话。我当时很高兴,这也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动力和压力。紧接着我就向党校请假,来北京参会。”今年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郝小江说。
“在我心中,我的老师周俊院士对我影响很大,他对学科发展的前瞻性、敏锐性判断,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孙汉董院士至今都在上班,他做研究踏实、扎实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他们的品质非常值得年轻人学习。”郝小江说。
因此,他也为自己制定了两个任务:一是做好植物化学和植物学、生命科学、化学等其他分支学科的交叉融合;二是承上启下,做好“接力棒”,将老一辈科学家的积累和科学精神传给更年轻的科研人员,让中国的植物化学研究在国际上占据一席之地。
“我回去的第一件事就是帮助博士生准备答辩,学生来自非洲尼日利亚,我需要在论文、答辩PPT上给予他一些指导。”郝小江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孙斌勇:
做数学研究要慢一点
42岁的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院研究员孙斌勇是今年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最年轻的一位。
几天前,他接到电话被邀请参加“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座谈会”,同时也被告知要代表新院士宣读《中国科学院当选院士承诺书》。“(接到通知)肯定是高兴的,接下来还是会继续花更多时间认真专心做学问。”11月22日下午,孙斌勇接受《中国科学报》专访时很平和地说。
过去十余年,孙斌勇一直致力于朗兰兹纲领中关于典型群表示论的重大问题研究。他认为,研究数学,天赋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做事情的习惯与学习态度。“近年来,我国数学研究进步很快,逐步与国际接轨。要鼓励科研人员投入更多时间潜心学术研究,少一些其他杂事的干扰。”孙斌勇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君:
追求卓越、至诚报国
11月22日,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部学部长、国家地球物理探测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林君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君表示,作为一名高校科研工作者,自己的成长和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党和国家多年的教育和培养,追求卓越、至诚报国将是他永远前行的动力与方向。
在林君看来,当选院士是学术生涯的新起点。“新起点、新征程,在地球物理探测理论研究、技术创新、装备研制与应用方面,我将带领团队在已取得成绩的基础上继续进军地球深部的挑战与难题。”他说。
他希望自己不仅是科技创新的开拓者,更要做科技创新提携后学的引路人。
(本报记者丁佳、甘晓、崔雪芹、李晨、沈春蕾、李芸、陈彬、赵广立,见习记者高雅丽、韩扬眉,通讯员刘飒报道)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