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著名数学家吴文俊院士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5月7日7时21分在北京去世,享年98岁。
回顾吴文俊院士的一生,37岁凭借在拓扑学上的杰出成就,与华罗庚、钱学森一起获得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38岁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上世纪70年代开始攀登数学机械化的高峰;世纪之交,捧得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他在拓扑学和数学机械化两个领域的研究成果,至今仍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
壹
吴文俊1919年5月12日生于上海,194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57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曾担任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中国数学会名誉理事长,被誉为中国数学机械化研究的创始人。
1941年,吴文俊大学毕业后不久,日军开进上海租界,吴文俊只能以教书谋生,业余研究数学。五年后,正当吴文俊对数学逐渐心灰意冷的时候,国际著名的数学家陈省身应邀回国,筹建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彻底改变了吴文俊的一生。
法国数学家狄多奈曾形容拓扑学是“现代数学的女王”。在师从陈省身之前,吴文俊对拓扑学还所知甚少,正是在陈省身的指导下,吴文俊开始真正步入数学的圣殿,对拓扑学进行研究。当时,美国数学家惠特尼推导出一个著名的“对偶定理”,可是证明长得异乎寻常。吴文俊经过精心推导,给出了一个只有几页纸的证明。当时最具权威的美国《数学年刊》刊载了这个公式,惠特尼说,我的证明可以扔掉了。因为对拓扑学的研究,吴文俊获得了1956年的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可以说,在日后的拓扑学研究中,吴文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极大地推进了拓扑学的发展,引发了大量的后续研究。许多著名数学家从他的工作中受到启示,或是直接以他的成果为起点,获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1989年,法国数学家狄多奈在《代数拓扑学家和微分拓扑学史》,中写道:“吴文俊把示性类由极为繁复的形式转化为现代的漂亮形式。”数学大师陈省身则称赞吴文俊“对纤维丛示性类的研究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贰
作为我国最具国际影响的数学家之一,吴文俊的工作对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研究影响至为深远。1970年代后期,他又开创了崭新的数学机械化领域,提出了用计算机证明几何定理的“吴方法”,被认为是自动推理领域的先驱性工作。
关于著名的“吴方法”,吴文俊说:“简单讲就是数学机械化,用计算机证明定理,如何从假设的方程推出结论的方程。这不是拍脑袋拍出来的,是费了功夫的。数学是笨人做的,我是笨脑筋。当时,听说有个厂在造计算机,我就去了。见到计算机,我觉得它很了不起,会对数学未来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差不多60岁开始,我天天上机房,从ABC学起。为了证明定理,我用最笨的办法——把自己当作机器,一步步手算,不记得算了多少行,最后算成了。先证特殊情形,再证一般情形,说明计算机可以证明定理。”
在“吴方法”的基础上,吴文俊科学地预言:数学机械化思想的未来生命力将是无比旺盛的,中国古代数学传统的机械化思想光芒,将普照于数学的各个角落。日后的事实证明了他这一前瞻性预言的无比正确性。为此,1997年在获得国际著名的“自动推理杰出成就奖”时,吴文俊得到了这样的赞誉:
“几何定理自动证明首先由赫伯特•格兰特于50年代开始研究,虽然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但在吴方法出现之前的20年里这一领域进展甚微。在不多的自动推理领域中,这种被动局面是由一个人完全扭转的。吴文俊院士很明显是这样一个人。”
叁
2001年2月19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隆重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文俊荣获2000年度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500万元。一时间,来自社会的关注和赞誉,再一次包围了年逾八旬的吴文俊。
面对荣誉加身,吴文俊十分清醒,他称自己不是“英雄”:“稍做出成绩,就被大家捧成英雄,像朝圣一样,这个现象不是好事情,甚至可以说是坏事情。这说明我们的科研还在一个相对落后的阶段。有个吴文俊,那能说明什么?要是在这一个领域,发现有十个、八个研究人员的工作都非常好,无法判定谁是英雄,那才说明我们发展了,进步了。”
2010年5月4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公报,将编号第7683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吴文俊星”。如今,大师已逝,而铭刻着他的名字的星星,仍在夜空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