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是在吴文俊去世后,才认识了中国数学泰斗吴文俊。这位在人类数学研究领域里作出过杰出贡献的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与华罗庚、钱学森等同一时期的科学家,一生低调,埋头科研
5月11日,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赶到八宝山殡仪馆送别吴文俊先生,并撰文回忆
文章结尾,前总理这样写道:“吴先生走了。他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他深深热爱的祖国和数学,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思考和工作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还有许多事情没有做完。我想,如果生命再给他一些时间,他还会为自己的国家在数学领域作出更大贡献。从这点上说,他同样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不已”
法治周末记者 高欣
2017年5月7日,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发布讣告:当天7时21分,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文俊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此时,距离吴老先生的98岁生日,只差五天。
媒体报道中规中矩,传播却没有铺天盖地。
“刚刚,巨星陨落,媒体反映竟如此冷淡!”“数学泰斗吴文俊院士走了!他让"外国人跟着中国人跑",年轻人却对他一无所知”……这样的标题被打了出来,了解吴文俊的一些人对于不了解吴文俊的另一些人,一股子恨铁不成钢的忿忿。
其实,早在16年前,吴文俊同袁隆平一起,从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手中接过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之前,除了数学界,知道他的人同样很少。
彼时,这位为人类的数学研究作出过杰出贡献、并为此奉献了终生的中国数学泰斗,就满脸笑容,并不在乎。他觉得,“科学工作就该冷冷清清的”。
在极为低调的一生中,吴文俊将拓扑学推进为数学基础性分支学科,开拓了完全崭新的数学机械化领域,建立了至今仍是国际符号计算领域最主要研究中心之一的数学机械化重点实验室。在他身上,也始终保有着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几乎所有的优良品质。
而今,在11日接受了八宝山的千人送别之后,大师谢幕。
那颗以他名字命名的小行星第7683号,会继续以永恒的姿态,闪耀在宇宙间。
为拓扑学奠基
伟大的数学家,吴文俊是当之无愧的。
1951年,如同那个时代许多科学青年的选择一样,32岁的吴文俊放弃法国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国。五年后,凭借在拓扑学领域的成就,他获得了首届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文革结束后,吴文俊又开始频频获奖。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三世界科学院数学奖、陈嘉庚数理科学奖、首届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科学奖,到“东方诺贝尔奖”——邵逸夫数学奖和国际自动推理最高奖——Herbr自动推理杰出成就奖,再到2000年的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作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数学家之一,吴文俊最为瞩目的一大贡献,完成于回国前。
1950年前后,吴文俊在数学重要分支拓扑学领域获得重大突破,后来对拓扑学乃至其他相关学科影响深远的“吴示性类”“吴示嵌类”“吴公式”等一系列拓扑学基本概念,均源于此时。
而今,这些成果仍在国际范围内被同行广泛应用。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王跃飞认为,在拓扑学的发展上,吴文俊承前启后、化繁为简,让拓扑学走上了一条“简洁、漂亮”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