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继峰 李偌瑜
《数学家画传·吴文俊》,蔡天新著,李亚男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7月出版
“数学是笨人学的。”
读到这句话,很多人都会产生疑惑,难道我们费尽心思也难以攻克的数学难题,居然是笨人学的?不难看出,此语出自于一位博学且谦逊的学者。
意识到自身的无知需要胸怀和勇气,“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伟大的科学家牛顿说自己只不过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而已,诺贝尔也只是将自己描述为“无足轻重的我们”,蔡天新教授笔下《数学家画传·吴文俊》中所展现的吴文俊先生正是这样一位谦逊的人。
《数学家画传·吴文俊》是蔡天新在吴文俊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将他为《数学文化》杂志撰写的一篇纪念吴先生的长文进行改编,再由李亚男女士绘制插画的画传。
全书分为十小节,前两节主要描述了吴文俊的青少年时期,交代了他的家庭背景,以及为后文描述吴文俊的成长历程和求学生涯作铺垫。翻开正文首页,便找回了从前那种阅读“小人书”的感觉。在这里,富有诗意的文字遇上了栩栩如生的插画。
第三节刻画了吴文俊“孤岛上的大学生涯”,讲述了他是如何在那个艰苦的年代不忘初心,走自己的路,艰苦奋斗并最终完成学业的故事。四至九节则是全书的高潮部分,叙述了吴文俊起起落落的一生,一位数学家的成功历程,如三角函数那般起起落落,在人生的最低谷,依旧可以挺直身子抬起头向前走。
从抗日时期的动荡,到法兰西的灿烂岁月,以及在拓扑学领域取得辉煌之后是否回国的荣耀与徘徊……在民族大义与个人利益面前,吴文俊选择了国家,义无反顾地再次回到祖国,投身于我国现代数学的建设中。
如果说“以史为鉴,可以正衣冠”,那么吴文俊在那个艰难的时期转向研究中国数学史,可谓是为中国的数学“及冠”。“你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而且会做得很出色。”在对中国数学史的研究过程中,吴文俊总结了许多前辈同行的经验。每当风向转变时,他总是站得住脚,这也是作者在书中强调吴文俊大智若愚的一处真实写照。
无论是迷惑我们双眼的莫比乌斯环和克莱茵瓶(拓扑学),还是我们现在所研究的人工智能技术(数学机械化),到处都有吴文俊的背影。第九节总结了吴文俊晚年回顾自己一生的成就,对数学史的研究和对拓扑学的贡献仅排第二三位,排在第一位的,还是他对数学机械化方面的研究。
也许是数学和艺术过于渴望相遇,于是上天安排蔡天新和吴文俊一次会面,那是在台湾的一次数学会议上,让这两位有很多共鸣之处的数学家在不同的年龄关联在了一起。
最后一节,作者记叙了吴文俊的人生轨迹,从正弦函数变为了指数函数,数学领域的造诣在国内外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吴文俊之所以拥有松柏之寿,跟他的平易近人和年轻的心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蔡天新笔下,晚年的吴文俊是个“老顽童”, 90多岁时,他还趁家人不注意,独自一人打车去商场看电影,看完后再跑到星巴克喝咖啡。
本书适合所有年龄段的人群阅读,青少年亦可当作“小人书”阅读,一边阅读,一边看插画,了解一位数学家是如何用青春浇灌梦想,用汗水成就辉煌;成年人便可以细细品读,品味作者在全文埋下的伏笔与铺垫究竟有何用意,去深度剖析文字下的“别有用心”。
与其说在读书,不如说是在赏画,清新淡雅的水墨画。全书的十个小节,如同严冬中争相绽放的十朵梅花,十滴浓郁的墨汁浸入宣纸,随着挥舞的毛笔,在新的环境中生根发芽;吴文俊漫长的一生,被分解成一小节一小节,就像每枝梅花上的花瓣一样,而那纸内舒展开的墨汁,向着各个方向延伸。
《中国科学报》 (2019-12-13 第7版 书评)